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住房保障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是民生所依。近年来,市住建局坚决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推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均衡布局、完善配套”的原则,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了“住有宜居”,为惠民生、促和谐、稳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我市自2007年实施住房保障政策以来,市区累计筹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租房24496套,面积约223万平方米,总投资68.76亿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公租房小区26个,惠及住房困难群众5.3万余人。实现了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效解决了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襄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无房职工、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多渠道的房源筹集体系、多层次的分配体系和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我局开创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网格红管家”公租房小区管理模式,在全省成为标杆。
做好公租房工作,三分在建、七分靠管。2024年是襄阳市公租房管理服务提质年,市住建局积极开展公租房小区规范管理评价,通过组织考评小组现场考评、组织专班对各县(市、区)自评结果评定、邀请专家查找问题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公租房小区进行规范管理评价,进一步提升公租房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提高保障对象幸福感、获得感。
“硬件”升级有妙招 小区环境更舒心
祥龙·泰然居小区位于高新区樊魏路,是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民生工程”。该小区由12栋高层住宅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1.22万平方米, 共2162套房屋,以50~70㎡的小户型为主。按照市区公租房租金标准,低保家庭1.5元/月·㎡,低收入家庭为3.2元/月·㎡,其他符合保障条件家庭为7元/月·㎡。2016年12月,住户们陆续搬进了小区,5000多位居民从此拥有了温馨的小家。
笔直的道路、高耸的楼栋、郁郁葱葱的绿植、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街坊们聚在树荫下纳凉休憩,几位老伯围坐着下棋对弈,大妈们聊着闲话含饴弄孙,路过的居民互相问候,祥龙·泰然居公租房小区里,一派人间烟火气,氤氲着浓浓家的味道。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杜绝高空抛物与防止高空坠物,襄阳通过技术防范+安全宣传相结合方式,为居民的“头顶安全”撑起“保护伞”。在祥龙·泰然居小区,细心的居民经过门卫室时会发现多了好几块清晰的电子大屏,显示着小区内楼道、电梯、住宅楼高层等区域的监控画面,可以实时抓拍,方便溯源。
市住建局充分考虑保障对象日常生活、出行等需要,加快完善公租房小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群众享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从合理有机的园区布局到绿意盎然的小径,从温馨舒适的室内空间到信息化的智慧小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公租房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党和政府的关怀,驶向幸福的彼岸。
“软件”升级有硬招 实事办到心坎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除了在硬件上提挡升级,祥龙·泰然居还将党建工作融入社区管理,以“红色微堡垒、红色微阵地、红色微管家、红色微服务、红色微文化”五位一体的“红色微家园”党建工作体系,探索公租房小区党建新模式;以网格精细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亲情化的举措,让党建与物业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提供多元化的居民服务,用心用情把关系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87岁的王超杰老人是第一批入住小区的低保户,因为家庭变故,目前就只有老人和孙女两个人住在这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每周都会登门看望,帮忙采购、检查水电气暖安全、陪老人聊天,解决各种急难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运用“共同缔造”理念解决好百姓“急难愁盼”,共同建设美好环境、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事关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不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居住社区延伸,发挥街道的居民主体作用,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区单位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居住社区治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目前,共同缔造活动试点的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既凝聚了社会共识,也不断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群众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公租房大规模建设时期已基本结束,住房保障工作重心由建设为主转变为管理为主。下一步,襄阳市住建局将不断提升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障效能和增值效益,增强入住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