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
中化六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发布时间:2020-04-23 浏览次数: 8657

湖北省襄阳市东津镇张家湾,汉江与唐白河在此相汇,奔腾的江水滚滚向前,从2800年前樊城肇始至今,看尽了沧海桑田。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总部大楼身处两水相拥之地,论历史只算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这座新起的大楼,成为中化六建发展史上的新起点。它势必要与这两江洪流一起,见证这家老牌国企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上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壮举。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必然的选择,也应该成为企业永恒的追求。”中化六建董事长、总经理胡二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已将其写进公司的战略规划,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六化建4.jpg

大国名企的站位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书记同时强调,国有企业要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对此,中化六建用战略层面的行动作出了迅速而有力的响应。

“为什么要讲三力(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因为国有企业有这样的体量,有与国家和民族相一致的站位和立场。”中化六建党委书记敖谦说,据悉,今年是中化六建实现大发展的一年,截至9月份,公司新签合同已突破100亿元。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胡二甫说,“工业也是如此,用户对高品质的需求,倒逼我们施工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的中化六建,高质量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领导向员工说,党员对群众讲,从总部到分公司,从高层到基层,无不如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把这一理念付诸自觉行动,员工和企业要实现共同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胡二甫表示。

 

独树一帜的竞争优势

“扛旗”是需要实力支撑的。中化六建的底气在哪里?翻开公司的成绩簿,答案呼之欲出。

在煤化工领域,中化六建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合成氨、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均有建树。近10年来,公司共建设26个气化项目,94台气化炉(其中一套全球最大),锻炼了一批技术高超的技师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在空分工程建设方面,中化六建具备空分大型传动设备安装、铝镁合金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等施工能力,掌握了空分安装工程的工艺技术,近10年来共建设35个大型空分项目。在合成氨、甲醇、尿素、醋酸、烯烃、多晶硅、有机硅等领域,中化六建也拥有出色的业绩和丰富的经验。

中化六建副总经理张效康告诉记者,出于对中化六建技术水平和既有成绩的信任,宁夏宝丰2018年将260万吨/年甲醇全套装置(含气化、空分、锅炉、净化、烯烃、合成、公用工程等)交由中化六建施工。

中化六建在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他们开发的锆及锆合金管道焊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开发的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移动式管道预制自动焊接工作站》促进了智能制造在行业的应用;开发的悬浮床油品加氢装置关键施工技术,推动了重油和劣质油轻质化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并获中国建筑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深谋远虑的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化六建立足当前实际,制定了“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根据该战略,到2049年,中化六建将成为中国石油化工建设的标杆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体制科学,机制灵活,管理先进,技术领先,规模和质量优势突出,拥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这个战略出发,中化六建又提出了“1346”战略举措,也即瞄准一个目标——集团内领军、国内标杆、国际知名,实施三大战略——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战略,明确4条关键路径——品牌建设、实力提升、创新驱动、兼并重组,抓好6项重点工作——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运营体系建设、全面精细化管理、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设。

在业务发展思路上,胡二甫介绍说,在国内传统化工领域,中化六建将坚持品牌经营,紧跟优质客户,大力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空分、新兴化工产品等领域的工程市场,争做行业龙头。

在基础设施与环保领域,以湖北省内安居工程、教育产业、工业建筑、环境治理为重点,积极拓展周边市场,通过兼并重组、组建联合体等方式,快速培育核心竞争力,成为省内该领域知名企业。

在国际业务方面,大力开拓基础设施项目,创建国际品牌工程,加快属地化建设,形成稳定的国际市场,持续提高国际业务占比。据国际部主任曹建华介绍,以印尼为例,公司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经过多年的耕耘,工程业务已延伸到水泥、矿产、钢铁、光纤、化肥、食品等众多领域,并赢得了良好口碑。

在实业方面,以服务公司主业为切入点,结合工程施工需要,向机械制造、建筑工程预制等领域迈进,力争2029年营收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

“我们希望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能够早日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百亿企业。”胡二甫吐露了自己的愿望。

这也是中化六建所有员工的心声。

六化建2.jpg


特约记者:李东周

通讯员:陈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