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每到傍晚,“三江口”(小清河、唐白河、汉江的交汇处)北岸就聚集着不少纳凉的市民,青绿色的草坪乍一看望不到边,月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赏心悦目。“一年多前,这里还是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废渣场,如今已变成美丽的江滩公园。”正在此处游玩的市民宋先生兴奋地说。
近年来,襄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思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开展综合整治,捍卫生态环境
扬尘、噪音、污水曾是很多商混站无法回避的问题。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的襄阳市海厦混凝土有限公司时,映入眼帘的是另外一番景象:整个厂区干净整洁,办公区井然有序,加工生产区堆放的原材料被全覆盖。
为了降低噪音和减少粉尘,海厦公司引进了新的环保生产线,并对整个混凝土生产线进行封闭。从外观上看,搅拌楼就是一个全封闭的现代化工厂,输送、搅拌等环节都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砂石料仓、输送带全部加装外壳,好像穿了一层“防护罩”。
记者在砂石料仓看到,为了减少粉尘污染,该企业还专门在料仓内安装了一套喷淋装置,每隔20分钟自动喷一次水,保证石料的湿度,确保转运时不会产生过多的粉尘。
“全封闭、全覆盖、全回收,污染基本‘零排放’。”海厦公司总经理李三军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商混站按照三星级环保站的标准建设,年产砂石料约50万立方米。
曾经,海厦公司吃了环保不达标的亏——2017年,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国家环保部责令关停。
痛定思痛,海厦公司决心按照最新环保标准建设新厂房,并于2018年通过省、市环保专家的初步验收,成为襄阳市建设、改造绿色环保商混站的样本。
襄阳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商混科科长曾光介绍,襄阳市住建局要求各大商混站(混凝土搅拌站)加大改造力度,实现绿色生产,对拒不履行绿色生产改造的企业,将给予停产整顿、撤销资质等处罚。目前,全市33家混凝土企业,全部进行了绿色提档升级,已有23家达到了绿色生产要求,余下的在今年9月全部达标。
治理商混站,这只是襄阳坚持绿色发展、捍卫生态环境、开展汉江大保护综合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
落实新发展理念,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国家颁布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明确了襄阳的城市定位和使命任务。
汉江流域历来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现在更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与保护,对于促进中西部扶贫开发,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保护汉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勾画了建设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汉江的美好蓝图。”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表示,襄阳将以规划实施为契机,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优先的关系,坚定不移做大经济总量,千方百计留足环境容量,全力以赴提升发展质量。
在绿色发展引领下,襄阳制定出了八大行动计划,包括:扬尘污染集中整治、“四个清零”行动、机动车大气污染整治、加快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进度、工业锅炉污染整治、全力抓好夏季秸秆禁烧工作、重点行业减排行动、环保利剑执法整治等。
据统计,2018年以来,在汉江195公里两岸1000米的范围内,襄阳全面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污染企业、非法码头600多家,30多公里的岸线及数百亩土地腾退植绿。
在襄阳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该工厂日处理焚烧生活垃圾1200吨,能够收纳襄阳市区一天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来发电,炉渣可做市政用砖,产生渗滤液循环处理后作为冷却水补水。
站在带动区域崛起新起点,襄阳正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7月13日,无人机航拍的襄阳小清河高新区段。经过整治,小清河从昔日的排污沟变成了生态河流。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襄阳市用5年时间打造了“防洪通道、景观廊道、生态河道”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在南渠、小清河、护城河等河流整治工程中,新建、改造生态护坡161公里。
来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