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历史悠久,也曾有众多的牌坊,由于水患和战火,有些牌坊被毁,有的埋在地下。这两天,北街在修路时就意外挖出两个大柱础,而它们正是当年牌坊使用的“底座”。
前天(7月15日)清晨,本市文史研究者王夕平在北街散步时,发现路边施工工地上有块大石头,仔细一看,这个大石头竟然是古柱础。王夕平说,这件柱础已经损坏,如果不保护起来,很可能当作建筑垃圾给拉走了。当天,他请来铲车把柱础运到北街一个角落保管起来。
这个柱础直径一米,重达一吨多, 柱础底部是方形,中部有八个面,面上卷云纹和缠枝花卉纹,顶部是圆鼓形。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杨一说,柱础的作用一个就是沉压,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因为我们古代很多建筑是木结构的,柱础上面放的是柱子的,这样也起个防腐的作用。
就在五天前,北街施工方就挖出一个完好的大柱础,目前已送到襄城管家巷保护起来。北街怎么有这么大的柱础,当地老人王立本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北街改造时,曾经出土了八个大柱础,后来有四个又埋入地下,现在北街挖出来的两个就是当年埋入地下的柱础。
襄城老居民王立本说,这两个柱础就是当年牌坊的底座。清代光绪《襄阳县志》记载,在明清时期,襄阳古城内外就有“德业坊”,“孝义坊”,“状元坊”,“兄弟进士坊”以及“忠节坊”等大大小小牌坊三十个,有石质的,也有木质的。襄阳五中退休历史教师 李志和说,三十个牌坊不都在城内,还包括城边,过去的陵园路,现在叫铁佛寺路,就有十多个牌坊,当时那条路叫牌坊街。
史料记载,襄阳古城历经战火,也多次水患,仅明代就遭受八次大水灾,正是因为战火和水灾,有的牌坊被烧毁,有的被大水淹没。 文博专家鉴定后认为,北街发现的这两个大柱础是清代道光年之前的,它的再次现身,为研究襄阳古城城市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来源: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